白蝕發病原因尚不清楚,近年來研究認為與以下因素有關:

1. 遺傳學說

雙胞胎會出現白癜風,說明遺傳在白蝕發病中有重要作用。研究認為白蝕具有不完全的外顯率,基因上有多個致病點,約6-38%的患者有白蝕家族史。

它在基因鏈上的隱性基因與人類白細胞抗原(HLA-DR4,HLA-DQA1和DQB1)相關聯。當中涉及的基因與生物合成黑色素、氧化應激(自由基對於黑素細胞具有摧毀作用)和自身免疫(抗黑素細胞)的調控有關。

2. 自身免疫學說

自身免疫系統產生抗體,破壞的黑色素細胞。白蝕患者的血清中還可以檢出多種器官的特異性抗體,如抗甲狀腺抗體、抗胃壁細胞抗體、抗腎上腺抗體、抗甲狀旁腺抗體、抗平滑肌抗體及抗黑素細胞抗體等。

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甲狀腺病,斑禿,糖尿病,惡性貧血,類風濕關節炎和牛皮癬都與白蝕有關。

3. 精神與神經化學學說

精神因素與白蝕的發病有密切的關係,大多患者在起病或皮損發展階段有精神創傷、過度緊張、情緒低落或沮喪的情況。

白斑處神經末梢有退行性變,也支持神經化學學說。患者的神經損傷導致色素減退或色素脫失(白斑)形成白蝕稱為「節段性失神經支配白蝕」。

4. 黑色素細胞自身破壞學說

白蝕患者體內可以產生抗體和T淋巴細胞,說明免疫反應可能破壞黑素細胞被。細胞本身合成的毒性黑色素前身物及某些導致皮膚脫色的化學物質,對黑色素細胞也可能有選擇性的破壞作用。

5. 自由基對細胞破壞

黑色素細胞產生“死亡自由基”,即有缺陷的自由基對黑素細胞進行​​毒性攻擊(幹擾氧化抗氧化系統)從而導致形成黑色素的障礙。

6. 微量元素缺乏學說

白蝕患者血液及皮膚中的銅或銅藍蛋白水平降低,導致酪氨酸酶活性降低,因而影響黑色素的代謝。

7. 其他因素

外來傷害、日光曝曬及一些光感性藥物,亦會誘發白蝕。

白蝕病態發展

白蝕是一種慢性疾病。它的病態發展充滿變數並不可預知。最常見的是病發初段比較快,但隨後一段時間大多穩定下來或緩慢進展。

白蝕也有自癒的傾向,所以也有可能不藥而癒,高達30%的白蝕患者皮膚(尤其是在陽光下暴露的區域)自發回復正常膚色。白蝕相關性疾病(甲狀腺疾病)治療後,白蝕患處不會回復正常膚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