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蝕(Vitiligo),又稱白癜風症或白斑,是一種後天、慢性色素脫失性皮膚疾病,由卡製造黑色素的細胞死亡或其減少製造黑色素。
白蝕主要徵狀為皮膚上出現大小不等,形狀不規則,但邊界清楚的淺色或白色斑駁。其表面光滑、無鱗片,患者並無身體不適或機能失常。
大部分的白斑的分佈都是局部性的,也可能全身出現。全身任何部位皮膚、粘膜均可發生,但以曝露部位,如面部、頸、手背為多見。患處一般以左右對稱分佈,面積隨著時間可能擴大或者維持不變,部分患處還可能重新著色。
位於頭皮或其他體毛生長區域的患處,還可能導致毛髮褪色。患處對紫外線照射較正常皮膚敏感,炎夏時,稍曬即發紅。
初發時多為色素減退斑,一片或幾片,色素未完全消失,故可與正常皮膚分界不清,也有開始發病時為點狀色素減退斑。皮損逐漸發展擴大,色素完全脫失,可互相融合,與正常皮膚分界漸漸清楚。
皮損發展和靜止常交替進行,部分病人有明顯季節性徵狀,一般於春末夏初時病程明顯加重,冬季靜止或減輕,有的病人皮損可較長時間局現在某些部位出現,而有些病人的皮損會發展迅速,很快遍及全身。
白蝕可在任何年齡及性別發生,但多發生青壯年時段,15至30歲為發病高峰期。一半左右的病人在20歲以前發病,部分有家族病史。發病率佔全球人口的0.1-2%。
醫學界還不清楚白蝕的病因和致病原理。目前初步認為和基因、環境和免疫系統失調有關。


